人,再穷,也不能收这两种钱

博主:等待阳光等待阳光 2022年04月10日 18:50 1533 0条评论

成年人的体面,大多离不开“钱”字。


关于“钱”,张爱玲曾说:“我喜欢钱,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,不知道钱的坏处,只知道钱的好处。”


她还写过一个桥段,男人落魄后,投靠自己的亲戚,亲戚没给男人好脸色,男人气愤地拉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说:“走,我们上楼!”

没有人去追,因为亲戚知道,男人饿了,自然会下楼吃饭。


读起来令人心酸,可生活其实就是如此,一个成年人的底气,很多时候就是钱和能力给的,钱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。


只不过,谁都有穷的时候,没有谁的生活能够一帆风顺,因为意外而变穷的人常有,一直没熬出头的人也常有。


人穷时,不得不依赖别人,想着办法挣钱。


但是,有些钱,人再穷也不能收,因为自己一旦收下,要么越来越穷,要么之后的生活很难安宁,尤其是这两种钱,还是不要的好。


01.违反原则的钱


《红楼梦》中的王熙凤,要能力有能力,要手段有手段,可她唯一的问题,便是没有原则,人品太差。


《红楼梦》中,有这样一段形容王熙凤的话:“嘴甜心苦,两面三刀,上头一脸笑,脚下使袢子,明是一盆火,暗是一把刀。”


她为了自己的利益,可以不顾别人的利益,为了碎银几两,不断拉低自己的底线。


刚开始做错事的她,因为还有良知,略有悔意,之后底线越来越低,在别人提醒她小心“报应”时,她无所畏惧地说道:“我从来不信什么报应,我说要什么,就得有什么。”

看似霸气,但她却因为这种没有良知的“霸气”,付出了不小的代价,曾经有多风光,最后便有多落魄。


最后的王熙凤,病死在牢房里,身上只有一张破草席,荒郊野外成了她的归宿。


现实生活中,一个人的能力,能决定自己爬多高;一个人的原则,却能决定这个人能在高处呆多久。


倘若一个人的原则,因为金钱一降再降,到了最后,就算自己能挣到不少的人,钱也不一定属于自己。

就像曾经看过一个段子。


有人问,干什么最挣钱,能快速挣到十几万甚至上百万?


当时的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:“都在《刑法》里写着。”


快速挣钱的办法不少,可有些昧良心的钱,有些不道德的钱,有些违法的钱,不是说收就能收的。


可能特别穷苦时,自己希望那些钱能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,甚至有些人以挣一次就停手的想法,战战兢兢地去收那些钱。


但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,有些事,不可能真的只有一次。


当自己走上了人生的“伪捷径”,尝过轻松挣钱的感觉,从俭入奢易,从奢入俭难,最终生活会失去盼头,但却躲不开“判头”。


02.他人施舍的钱


《礼记》中,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

齐国有严重饥荒,作为贵族的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食物,以供饥饿的人来吃,这时,一位男子拖拉着脚步走过来,明显饿了很久。


黔敖左手端着食物,右手端着汤,对那位男子高傲地说道:“喂,赏你的。”


男子看着高傲的黔敖,突然站直身体说道:“予唯不食嗟来之食(我不会吃别人施舍的食物的)”。


有人觉得,做人不该如此,该低头时应该低头。


该低头是对的,可正如俗话说,人活一口气,树活一层皮,他人的施舍,无论是食物也好,金钱也罢,能不收的时候,不该收。


因为一旦收了施舍的钱,丢掉的可能是自己的骨气,少了那一口气,能熬过当下的不如意,也很难让之后的人生变得顺利。


那么,穷苦时,就一定不能凭借别人的钱翻身吗?


并不是,不收他人施舍的钱,是指当别人给自己钱时,格外高傲的时候不该要,会让人看低自己,更是指自己可以不直接收,而以借的名义拿。


毕竟,“借”和“要”,是有本质区别的,只有自己不把自己当弱者,才不会理所应当拿别人施舍的钱。